自我管理是社会化的基础,它和所有的发展领域都有联系——生理、认知、社会化和情绪等。对于学龄儿童来说,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学习成绩,比情商更有助于社会交往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“秘密武器”,虽然我们看不见、摸不着,但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。
对于发展孩子的自控力,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?
充足睡眠是自控力的“能量场”
长期睡眠不足,会让人更容易感到压力、萌生欲望、受到诱惑,还会让人很难控制情绪、集中注意力。为什么睡眠不足会影响人的自控力呢?有研究表明,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和大脑吸收葡萄糖,而葡萄糖是生理能量的主要存储方式。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耗能最高的一项活动。甚至还有研究表明,睡眠短缺对大脑的影响和轻度醉酒是一样的,在醉酒的状态下,人们是毫无自控力的。
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,学习压力相对不是太大,我们需要尽可能保证他们的睡眠时间在每天10小时以上,让他们的生理能量始终保持富余。这就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,形成早睡早起的生活规律。
自我意识是自控力的“调节器”
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自我意识。当一到两岁的时候,孩子就开始行动、研究和探索。他们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,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有神经学家提出,我们只有一个大脑,但我们却有两个想法,或者说有两个自我,一个自我任意妄为、及时行乐,另一个自我则克服冲动、深谋远虑。自控力的最大挑战就来自于两个自我的挑战,一方面想要这个,另一方面想要那个,当两个自我发生分歧的时候,总有一方会占据上风。
如果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,自控系统将毫无用武之地;如果自控系统能占上风,原始的本能冲动就会被抑制。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,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具有做这件事的冲动,以及抑制这种冲动的意志力。如果想要孩子具有更强的自控力,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具有更多的自我意识。
专注力是自控力的“试金石”
在能够控制行为之前,孩子需要能够管理或者控制注意。专注力能发展孩子的意志力和面对挫折的能力。专注力虽然是孩子学习所必备的能力,往往却很难在一本正经的学习中完全培养出来。专注力大都是在玩耍、游戏、运动、户外活动等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培养起来的。对自己喜欢的事情,孩子一定能做到专注。对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,也可能做到专注,但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控力。
通过玩拼图、找不同等很多游戏,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,当孩子完全投入游戏时,他们根本就不会受外界影响而分心。专注力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,不能等到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才开始重视。除了拼图、找不同这些游戏之外,再推荐几个有助于培养专注力的游戏:
1.木头人游戏:这个游戏可以在家经常玩,很多孩子都喜欢。大人和孩子齐声说:“我们都是木头人,不许讲话不许动,还有一个不许笑!”不管什么姿势,都要保持不动,静止几秒钟。
2.被窝游戏“看谁坚持时间长”:周末的早晨,不着急起床,和孩子躺在被窝里,跟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口令。说口令之前,在被窝里扭来扭去,钻钻爬爬,怎么动都可以,但是随着口令,就不能动了,静静地互相看着,谁先笑、谁先动就输了。
当然,我们还可以根据情况自己设计很多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,孩子也很喜欢的游戏。
延迟满足是自控力的“代言人”
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能力,是人对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能够等待的能力。在心理学上,经常和自我控制相等同。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,也可以说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,对欲望能够克制,能够学会等待。
关于延迟满足,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糖果实验。20世纪60年代,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·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做了一个软糖实验:实验者先给一群四岁孩子每人一粒糖果,说:“你可以随时吃掉。但如果能坚持等我回来后再吃,那就会得到两粒糖。”说完,实验者就离开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,也有些孩子坚持等到实验者回来,最终得到事先许诺的两粒糖。
此后,实验者再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研究,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。最后发现,在四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果等待的孩子,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、较高的效率及较强的自信心。他们能够更好地应付挫折和压力,并且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,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。而那些没有抵御住诱惑的孩子,抗挫能力、自控能力较差,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,做事效率较低,自信心和责任心都不强。
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,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,很多物质方面的需求都能做到立即满足。这对于孩子来说,是一件幸事,玩的玩具应有尽有,吃的食物随手可得,同样也会给孩子带来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挑战。精神层面的需求,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孩子;但物质方面的需求,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。
只要带孩子一起去超市或者商场购物,很多父母就会被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。孩子不是提出买这样那样的玩具,就是希望买各种各样的零食,一旦不能如愿以偿,很可能就会趁机倒地耍赖。这就是孩子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主要表现。
父母的积极回应是自控力的“催化剂”
成人回应孩子行为的方式影响着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。那些使用积极的纪律约束策略、使用权威的行为管理方式的成人,更容易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,因为他们使孩子参与到了积极的认知过程中。如果父母受到孩子的尊重并对孩子具有一定约束力,他们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遵守,即使父母不在场也一样。
心理学家克莱尔·考普(ClaireKopp)对自我调节的发展做过许多研究,强调父母的爱的重要性,她这样写道:“孩子的自我控制来自哪里?它来自想要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的愿望,想要得到爱和积极情感的愿望。孩子不会因为规则好就遵守规则,孩子不喜欢那样。他们想得到爱和积极的情感,如果他们遵守规则之后得到这些,他们就得到爱和积极的强化。”
因此,我们在给孩子约束和规则的同时,不能缺少积极的关爱和支持。管教之中需要有智慧的爱相伴,规则之中需要有适度的自由并行。这样的管教才能得到孩子的自发尊重,如此的规则才能得到孩子的自觉遵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