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国家卫计委统计,2017年1月,全国“人感染H7N9禽流感”发病192例,死亡79人!上周(2月6日-12日)全国发病69例,死亡8人!
近年来,世界各地拉响了禽流感病毒变异及其造成的人际禽流感的警报。2013—2014年,H7N9禽流感病毒作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,在我国造成了人感染并死亡。是什么让禽流感“步步升级”?是什么让禽流感病毒突破种属的屏障?
禽流感是啥?
禽流感,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,是由病毒引发的动物传染病,通常只感染鸟类,少见情况会感染猪,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。按病原体的类型,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、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。
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学分析
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。禽流感病毒概念中的H和N都是指病毒的糖蛋白,一种糖蛋白叫血凝素(HA),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(NA),由于这两种糖蛋白容易发生变异,因此,根据糖蛋白变异的情况,HA分为 H1至H15十五个不同的型别,NA分为N1至N9九个不同的型别。其中,H5与H7为高致病型。研究人员发现,除了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基因之外,编码NS1蛋白质的基因也变异频繁。在不同的流感病毒中,编码这三种蛋白质的基因序列变异最大,这表明它们决定了病毒的致病性。
禽流感的传播途径
1.经过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。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射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,人吸入呼吸道被感染发生禽流感;
2.经过消化道感染。进食病禽的肉及其制品、禽蛋,病禽污染的水、食物,用病禽污染的食具、饮具,或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,受到传染而发病;
3.经过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容易感染病毒而发病。
常见的禽流感类型
(1)H7N9禽流感
2013年以来,H7N9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人感染危害,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。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是通过接触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而感染,目前尚无人间传播的证据。
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、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,证明了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重配病毒,该成果使得人们可以有效判断病毒来源,提前预知禽流感病毒暴发的潜在风险,及时预警并提高控制病毒扩散的能力。
(2)H5N1禽流感
目前H5N1型是高致病性,也是使人致死的菌株。一般感染后十几天内就会死亡,死亡率高达60%。
当病毒入侵人的身体时,一般来说,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辨认出这些“不速之客”,并释放出抗体与之作战。不过,有些狡猾的病毒可以逃过人体免疫系统的辨认,H5N1禽流感病毒就是这样的病毒。这种病毒之所以能在人体内兴风作浪,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变异,从而逃过抗体乃至药物的阻拦,侵入正常细胞。所以要设计出有效的针对禽流感的疫苗,必须得对禽流感的治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,找出稳定的不易变异的药物作用靶点。
微生物研究所解析了重要氨基酸突变导致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获得空气传播能力这一重要现象,揭示了分子水平上H5N1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禽种间的传播机制,使该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。
进入传染病高发的春季,如何预防?
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,注意呼吸道隔离,远离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,一般平静说话间隔1米左右是安全的,如果打喷嚏或者在下风处,3米以内都可能被传染。所以注意咳嗽礼仪非常重要。
其实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件事情,是注意自己的手卫生。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门把手、电梯按钮、桌面、茶杯等物体表面,尤其患者手部带有的病毒,通过我们的手接触沾染以后,吃入口腔、挖鼻孔或者揉眼睛接种入我们鼻腔或者眼结膜后,导致感染。这里就提醒大家咳嗽还是不要直接用手去捂嘴巴,也尽量不去和别人握手。尽量不要接触活禽,保持环境清洁,生鲜禽类食品要熟透后食用,相关从业人员要做好职业健康防护;春季为传染病多发季节,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做到勤洗手,做好必要的个人健康防护。
(转载于网络)